魏延(?~234),字文长,义阳人,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。 魏延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,空有一身好武艺,一生颠沛游离,保了三个主人,没有一个信任他。刘备对魏延稍好些,又碰上个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诸葛亮,压制了他一辈子,有功不奖,出好主意也决不采纳,死后还不忘把他置于死地,真是十足的悲剧人物,要说魏延品性怎么也好过三姓家奴的吕布,而吕布再不济也还霸占一方,最后轰轰烈烈地战死,强过窝囊一生的倒霉蛋魏延。
魏延是个有性格、有特点,武艺高超的大将,一生怀才不遇。先保刘表,只看他在刘表处连入厅议事的资格都没有,可见是个未入流的干部。其实他对刘备也算忠心,从那时起就想投入刘备麾下。刘备率兵到荆州,魏延冒着危险开城迎接,却被文聘截住斯杀,刘备说是不忍看刘表自相残杀,领兵他去,魏延杀退文聘,一看已空无一人,只好暂时去投韩玄,一投刘备以失望告终。
到了韩玄处仍然不重用魏延。到刘备打长沙时,韩玄要杀老将黄忠,又是魏延挺身而出,奋不顾身地率众杀掉韩玄救了黄忠,打开城门迎入刘备。兴冲冲以为要立功受奖的魏延,谁想到诸葛亮见到他即一声断喝:把魏延绑了,推出斩首。还是刘备觉得魏延有功无过,才保住了一条小命,还要被呵斥一番,说他脑后有反骨,久后必反,只许你老老实实,不许你乱说乱动,如其不然,定要取尔狗命。二投刘备又闹了个灰头土脸。其实这才是冤乎枉哉,所谓相面用现在科学的方法来衡量,纯属子虚乌有,诸葛亮不过是看他一反刘表,二反韩玄就认定他有反骨,一辈子都不信任他,直到入川成了头号大将仍然是只利用不重用。
魏延其实是可以和关、张、赵、马、黄并列的大将军,但评定五虎上将却把他排除在外。入川时黄、魏争功,虽然有点意气用事,但总是说明魏延的工作积极性是很高的,在那种受压抑的环境中,能焕发出这样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笔者认为,魏延其实是智勇双全的,如果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也许三国的历史会改写。白帝城刘备败亡后,五虎凋零,魏延成了头号大将,诸葛亮本应改变看法,重用魏延,有事相商,互为倚靠,而恰恰相反,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压制他,对他提出的建议,对了也不听。一出祁山时,诸葛亮先施反间计,让曹魏罢了善于用兵的大将司马懿的兵权,正处于人员调整的内乱时期。魏延建议抄近路出斜谷,直取长安,现在看来,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,但诸葛亮一向不听人言,只相信自己,何况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,不但不采纳其意见,还把魏延好一顿呵斥,弄得魏延好生没趣,以后再没有提出过任何建议。每一次打仗时,遇到硬仗、危险较大的战斗,诸葛亮总是派魏延出马;碰到能得功劳的战斗,却只派魏延去诱敌等辅助角色。难怪有一次需要勇将出马,诸葛亮目视魏延,魏延低头不语,实在是太伤魏延的自尊心了。
即使如此,魏延既没有考虑跳槽,也没有想过谋反,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错了,如果是现代人,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。诸葛亮死后与其说是魏延*****,还不如说是逼反了魏延更确切一些。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,是不是利用杨仪和魏延死不对眼,默许他伺机收拾魏延?魏延岂能不怕杨仪利用职权,找茬收拾他?诸葛亮早应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,与其让人收拾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,到头来还是被诸葛亮定计害死,诸葛亮对魏延可谓用心良苦,郁郁一生的魏延可说是三国中第一大悲剧人物。
诸葛亮要对魏延用而不信呢?《三国演义》中给出的最权威的理由就是魏延“天生有反骨”,就是说魏延天生的要*****,要谋全篡位的。
但事实是,《三国演义》也清清楚楚的表述的是,魏延从来没有谋全篡位、买主求荣的行动或言论,直到被马岱所杀之时,还在为刘阿斗卖命。
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一个受到领导诬陷的人,仍任劳任怨的为领导工作,最后还被是被领导迫害至死。
悲哀呼!可叹呼!
至于,诸葛亮为什么对魏延用而不信,最后杀之呢。
用一个字可概括,“嫉”。
证据: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当先锋!”
好在上天是公正的,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,种种事实证明,无论是诸葛先生如何先入为主地断定魏延脑有反骨日后必反,还是杨仪这些平庸之辈如何绞尽脑汁网罗罪证编织罪名,毕竟还是证据不足,底气有亏,无法服人。呜呼!一代名将,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,却亡在了自己人背后挥起的刀下,这种不公的结局,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恸之惋之。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,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:早知若此,当初丞相死时,吾若以全军投魏,何至有今日耶?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地告诉了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,到底是谁的脑后真的有反骨。